Logo



开云体育-乌龙疏忽致败,瓦伦西亚再退一步

(完结篇)

  

第一,近代史是意识形态的重灾区,也就是我前面说的,话语体系的问题。总之整个近代史的框架得重搭。话语体系一重搭,诸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。

第二,文化与制度的关系问题。制度本就是文化的一部分。文化从内在逻辑层次上,可分为四个层面:器物文化、制度文化、行为文化、心态文化,也有人合并后两类,把它分为三个层面:器物文化、制度文化、价值观念文化。

放在历史的长时段里,有什么样的文化,就有什么样的制度。这就象,有其母,必有其子一样。但是放在历史的短时段里,儿子也能反过来影响,并且改造母亲。所以,亨廷顿才说,长远看,文化为体制之母;短期看,体制的变更,可能对文化产生影响。

对中国来讲,怕只怕,儿子越长越象娘,或者说,儿子在反对娘的时候,思维与路数,与娘一模一样。那就没治了,恶性循环。前三十年,我是受气的儿媳妇,后三十年,我自己也成长为恶婆婆了。

近年网络上颇有些体制派,凡事扯体制不说,还不能容忍别人提文化,一提文化,就成了他们眼里的洗地派。似乎体制是悟空,从他娘的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一样!说话时概念都不清,还振振那个有词。凡见这种人,我必拉黑之。

第三,人民与政府的关系问题。林肯曰: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。这话放在美国,人民与政府听着都高兴。这话放在中国,人民咋听咋不高兴,于是颠倒过来:有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人民。这个跟文化与制度的关系一模一样。站在历史的长河段里,当然是先有人民,后有政府的。人民才是政府的爹,而不是恰恰相反。子不教,爹之过。这一代一代的,人民的儿子,都是人民调教出来的。儿子固然不孝,但爹也得反省自己的“国教”吧。还是那句话,通往北棒子之路,没有人是无辜的。夏商周的建立,当然既是历史的选择,更是人民的选择。冷兵器时代,人多力量大,人民的份量更不轻哈!

乌龙疏忽致败,瓦伦西亚再退一步

第四,国民性格与公民社会培育的问题。

中国的国民性格,可以分四个侧面,暴、愚、顺、猾。你不要以为它们是互相冲突,不兼容的。不,它们完美地潜伏在中国国民性格的每一个角落,在需要的时候,每个侧面都可以单独或者联合,绝地弹起,让你刮目相看。总之,平时可以表现得很愚很顺,一旦有了合适的机会与爆发点,马上由顺变暴,由愚变猾。虽然还都是小农式的,但是,正是这种小农式的特性,构成了中国两千年宗法专制社会的大循环。若想打破这种循环,着力点当然在公民与公民社会的培育,也就是我前面说的,三民自。三民:民智、民力、民德;三自:自治、自由、自利。三民自做到了,公民社会水到渠成。公民社会是一个自然发育的过程,不是大运动、大跃进能完成的。是为戒。

第五,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分割问题与评价问题。

传统文化落脚在文化,自然可分四个层面,器物文化、制度文化、行为文化、心态文化,也可以合并为三个层面:器物文化、制度文化、价值观念文化。器物文化可站在审美的角度评析;制度文化有优有劣;价值观念文化(行为文化、心态文化)有善有恶。

文化传统,落脚在传统,应该专指价值观念文化(行为文化、心态文化)里折射出的传统成份。按我的观念,传统文化尚有审美意义上的值得肯定的东西,文化传统就得警惕了。

比如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琴棋书画,都有美的意义,但是,在肯定这些美的同时,你得明白一些背景色,比如中国书法之所以发达,除了中国文字本身的结构美,应该还有中国传统,文字狱高挂当空的原因,比如知识分子练书法,顶多写些忍,写些宁静致远,写些退一步海阔天空啥的,全是鸡汤哈,绝逼练不出反革命分子,所以,中国书法的背后,应该有文字狱的成全。相同的例子,还有中国的训诂与考据之类的学问。一个字,一个词,训来考去,也绝逼政治安全,炫出去还都是大学问。

至于中国文化传统,我提炼出的不外三纲五常、男卑女尊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类,垃圾居多哈。能不能额外提炼出精华,就看你的本事了。比如,不是人有提炼,中国人民的传统,是勤劳、勇敢、善良和热爱和平么?不是有人提炼,中国人民的品德,是仁义礼智信么?就看你认不认了,不认的话,自己提炼。反正我提炼的,全是垃圾。

至于《论语》之类的经典读本,我倒不意愿认定为全是垃圾。你当文学作品,至少也有审美的意义吧;只是价值观念上,需要对之有个审析而已。所以有人问我要不要娃读弟子规啥的,我就没有多大的反感,不就是一件文学作品么?至于那么防范与恐惧么?我甚至让小学时的儿子读过二十四孝呢。儿子读着读着就躺在客厅地上给我打滚儿了,笑到不能停,说:妈,这么傻逼的东西,你居然让我读。我说,恩,本就是傻逼笑话精选嘛。你不读,怎么乐呢?

第六,文化冲突问题。理论上,亨廷顿早就提出了文明冲突论,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,将全部转向文化的冲突;实践上,欧美现在的移民问题与难民问题,也印证了亨廷顿丑话说在前头般的精准。至于我们中国,也有自己的文化冲突问题,一是传统的夷夏之大防,二是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冲突,三是,大汉主义与少数民族政策问题,及与欧美共通的,宗教信仰问题。麻烦才刚刚开始,同志们请做好思想准备。

  

第七,中国的近代化问题。萧功秦老师把近代中国分为六个时期。

一期:清朝的开明专制,从洋务运动,经戊戌变法、清末新政、筹备立宪,到武昌起义。简称慈禧模式。

二期:1911-1913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议会制模式。简称孙(中山)模式。

三期:1914-1928袁世凯和北洋军事强人为代表的军事强人型的新权威主义模式。简称袁世凯模式

四期:1928-1949国民党的国家主义的权威主义模式,第二期的新权威主义。简称蒋(介石)模式。

五期:1949-1976毛(泽东)的全能型的计划经济模式。简称毛(泽东)模式。

六期:1978年到现在。后全能主义的技术专家型的新权威主义。简称邓(小平)新政模式。

我思考的是:这六期是不是涵盖了中国所有的近代化模式?近代化应该包含哪些指标?如何用这些指标评判这些模式?这些模式的成败与优劣,对当下的中国转型有什么启示?

文化从内在逻辑层次上,可分为器物文化、制度文化、行为文化、心态文化,也有人分为三个层面:器物文化、制度文化、价值观念文化。那么中国的改革也是三个层面:

器物改革,比如曾李的洋务运动,邓氏的改开;

制度改革,比如康梁的百日维新、晚清立宪、走向共和、洪宪帝制;

乌龙疏忽致败,瓦伦西亚再退一步

价值观改革,比如新文化运动、文化大哥命

对于这些改革,我们又该用什么样的价值坐标与价值模型去评估?评估的时候,要不要统一标准,而不是两套标准,两套语言系统的,装神弄鬼糊弄受众?

第八,中国的激进主义传统。我一直认为,中国是很有激进传统的。

首先是农民造反方面。

秦末陈胜吴广起义,王侯将相宁有种乎?口号不错,人格与政治权利的平等追求。

汉末黄巢起义,天补均平。由人格与政治权利的平等追求,下降为纯粹经济上的均平。问题是经济上的均平也是忽悠。

北宋时期王小波、李顺起义,吾疾贫富不均,今为汝等均之。直白的均平富,继续的大忽悠。

南宋钟相扬么起义,等贵贱,均贫富。又有了人格平等的追求,但是,不管哪个追求,都是打白条哈。

明末李自成起义,终于具体了一点,均田免粮。当然,更具体的,就成耍流氓:吃他娘,穿他娘,吃穿不够找闯王;不当兵,不纳粮,大家快活过一场!

清末太平天国起义,有田同耕,有饭同食,有钱同使,无处不均匀,无人不饱暖。听起来美的不行,实际上残忍的不行,天国与地狱,在这里打通。

这一切,都是激进主义惹的祸吧。天堂,均平,现在的北欧国家,正在一步一步走进,我们中国,两千年前就踮着脚尖跃进了,结果跌坑里,两千年愣是没有爬出来,因为一坑更比一坑深,坑坑坑爹。

其次是知识分子改革。不要以为改革就没有激进。有的是,比如康有为的百日维新,他跟智力尚浅的光绪吹,给他时间与权力维新,易如翻掌。结果他忽悠的小光绪,跟他百天狂奔,上负其君,下负其友,成事不足,败事有余。让外国观察者与中国的清醒者痛恨至极。

第三是革命家革命。孙中山欲为一劳永逸之计,举民族革命、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,毕三功于一役,十年之后环视欧美,彼且瞠乎后也;毛继承孙中山遗志,十五年赶超英美,跑步进入共产主义,而且跑到门口也不进,还要在门口等赫鲁晓夫……

直到如今,中国社会上还弥漫着浓厚的激进主义情绪。比如体制派,比如一夜民主派。我总觉得,大家对经济上的大跃进有了共识,但对政治上的大跃进,却还处于盲目崇拜中。原先是跑步共和,后来是跑步共产,现在又是跑步民主了。只不过换了一个幌子,但不管哪个幌子,都能让人三步投篮一般的跑将起来。甚至中国儿歌,都有一样残忍的,什么《种太阳》: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,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,一个送给南极,一个送给北冰洋,一个挂在冬天一个挂在晚上,到那个时候世界每一个角落,都会变得都会变得温暖又明亮。

这叫什么东东?革命浪漫主义还是建构理性主义?我想问的是,还叫不叫人活了?

与激进主义、革命浪漫主义,建构理性主义相对应的,是保守主义。比如埃德蒙?伯克,建议大家读读,降降高烧。读得累,可看看中国的,比如刘军宁。当然,虽然萧功秦更多的被人称作新权威主义,但鉴于他对中国近代以来激进主义的批评,所以他的著述也建议看看。欧了,我的学术心路,至此完结。累死本老太了。撤了。

  注一:苹果用户专用打赏码

  注二:相约米熊直播,走进你喜欢的直播间,和你喜欢的老师面对面交流。端木赐香的人文历史,纪伟平老师的摄影;赵丽华老师的诗歌学绘画;邢艺老师的数字盘;王33老师的非洲鼓和尤克里里;梁建平老师的国画。约吗?扫码进入,购买课程,手机收看,无限回放,尽在米熊直播!

 


评论


tag 标签

最新评论